梵华说印度(37):印度的锡克教
在1939年2月14日延安举行的欢迎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延安的集会上,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们表演时装扮就是印度锡克教徒模样的医生,让援华医疗队的印度医生们忍俊不禁。抗大的学员们随后向援华医疗队的队员表示了道歉,在他们极其有限的印度认知中,印度人都是裹着头巾,留着胡须的的样子。其实,直到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中国人想当然的认为印度人的形象就是裹着头巾的锡克教徒的样子,与80多年前差别不大。这一方面说明了锡克教徒形象鲜明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印两国间的交流的确还很有限。
(印度前总理辛格是知名的锡克教徒)
忠诚可靠的锡克教徒
在印度十几年的经商和生活过程中,我对印度锡克教徒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我在印度错综复杂的人际中难得十分信任的一个印度社会群体,也是各种血泪教训之后得到的宝贵经验吧。
锡克这个词汇源于公元15世纪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由两个梵语“sisya”(意为“disciple,信徒”)和“shiksha”(意为“instructions,教导”)复合而成,意思为锡克教(Sikhism)的信徒,并接受锡克教的导师(Guru)教育的人。
锡克教徒必须严格的终身执行五戒,以克服人的五种弱点,分别是:
不淫(Kam)
不怒(Krodh)
不贪(Lobh)
不痴(Moh)
不骄(Ahankar)
可以看出锡克教徒的价值观和佛教的价值观有不少相似之处,在此教规下成长的锡克教徒普遍为人谦和,工作认真,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形成了一个团结的锡克教群体。锡克教的忠诚也使得英国军队常常出现锡克教士兵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锡克教士兵贾丁德帕尔·辛格·布拉尔(Jatinderpal SinghBhullar),罕见的打破了英国历史固有的传统,成为英国皇家卫队历史上首位不戴熊皮帽的仪仗队士兵,这充分说明了锡克教徒所秉持的忠诚及其它美德所获得的充分的认可。
(英国伦敦白金汉宫外首位不戴熊皮帽的锡克教卫兵)
另外,以2008年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孟买酒店》(Hotel Mumbai)中,戴夫·帕特尔(Dev Patel,《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男主角)饰演的泰姬酒店餐厅服务员Arjun就是一位锡克教徒,他以英勇和忠诚拯救了很多酒店客人的生命。
(电影《孟买酒店》中英勇的锡克教酒店服务员)
锡克教徒的标志
Kesh:不剃头发和胡须,头上裹头巾。
Kangh:戴发梳。
Kacch:穿短裤。
Kirpan:佩短剑或匕首。
Kara:戴钢制手镯。
(锡克的标志以及锡克的5K卡尔萨戒律)
一般来说,虔诚的锡克教徒都会严格的按照5K的要求端正自己的仪表,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国际社会融合的趋势,这些仪轨也在与时俱进。例如穿短裤的要求已经不再严格执行。我也曾遇到一些锡克教徒,不再缠头巾,也修剪了头发和胡须。另外,听说因为911事件后,飞机上加强对刀刃的限制,因此,不少锡克教徒也开始不携带佩刀或者匕首了。但是,佩戴圆形的钢制手镯,还是锡克教徒普遍持续的习惯。
除了5K戒律之外,锡克教男性教徒名字必须冠以辛格(Singh)的称号,意为“雄狮”;女性教徒名字必须冠以考尔(Kaur),这是非常重要的识别锡克教徒的好方法,而且十分简单可靠。
锡克教的历史
锡克教的产生的源于印度社会尖锐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冲突。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并入侵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帝国以来,印回冲突成为社会上的主要矛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印度在14-15世纪产生了一种旨在调和印回矛盾、和平改造社会的“巴克提”运动,该运动宣传一切宗教平等的原则,反对繁琐的宗教仪式和僧侣至上,强调以朴素的虔诚和信仰来使人们解脱苦难。
(锡克教的创教导师纳纳克Nanak)
在“巴克提”运动的影响下,出身商人家庭的纳纳克(Nanak)吸收了印度教的业报轮回思想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秘主义,于16世纪初创立了锡克教,力图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寻找折中的中间道路,来解决不可调和的印回宗教冲突。
锡克教的思想符合印度莫卧儿王朝阿克巴大帝的民族怀柔政策,因此得到了阿克巴大帝的支持。阿克巴大帝赏赐给锡克教徒一块位于阿姆利泽(Amritsar)的土地建立锡克金庙阿卡尔·塔科特(Akal Takht),从此阿姆利泽成为了锡克教的圣地,以及宗教、政治和军事中心。
(印度阿姆利泽的锡克金庙)
然而,锡克教的不断壮大使得阿克巴大帝的继任者贾汉吉尔感到了威胁,并因此处死了锡克教第五代古鲁阿占(Arjan),从此,锡克教从和平运动开始向军事化方向发展。
在反抗莫卧儿王朝的统治中,锡克教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并在1708-1715年和1765-1799年两次短暂建立锡克教的国家。但是,此时,英国殖民者已经开始进入印度,并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逐一征服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只剩下最后一个独立的王国——锡克王国。同样,在狡猾的英国人和可耻叛徒的出卖下,锡克王国于1849年3月29日被征服,也宣告了印度全境被英国征服,成为英属印度殖民地。
英国殖民印度时期,锡克教很多士兵被征召进入英军,随着英国前往了非洲、土耳其、一战、二战的战场。
(电影《1917》中,欧洲战场上的锡克教英军士兵)
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泽发生了英军开枪屠杀和平抗议群众的阿姆利泽惨案(Jallianwala Bagh Massacre),导致包括大量锡克教徒在内的数百名群众死亡,上千人受伤。这直接导致圣雄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为英国最终结束在印度的统治打下了伏笔。
1984年6月3日,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下令印度陆军进攻锡克教圣地阿姆利泽金庙,对锡克教极端武装进行了镇压,导致双方646人被打死。而此后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在总理府被锡克教卫兵报复刺杀,这又导致印度教徒在全国对锡克教徒进行报复,造成严重的民族宗教冲突。
锡克教的教义
锡克教是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基础上创立的新的宗教,是一种比较世俗主义的宗教。
锡克教认为世界只有一个神,即一神论,认为不同宗教信奉的不同的神其实都是一个神的不同名称。这与印度教的多神论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却可以包容印度教的泛神论。
锡克教认为最高的神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精神实体,这同伊斯兰教的真主有一定的相似。但是锡克教又反对偶像崇拜,因此并不会建造神庙来供奉神,这又同伊斯兰教到处建清真寺又有所不同。
锡克教的导师古鲁(Guru)不是锡克教的神,而是创教初期非常重要的人物,从创教导师纳纳克开始共有10位。他们将锡克教的原生圣典《Akal Granth》逐步完善编撰为圣典《Guru Granth Sahib》,该圣典也成为第十一位导师古鲁,而且是永恒的导师,因此,现在的锡克教中是没有人作为古鲁的,唯一的古鲁就是这本圣典。
(锡克教永恒的导师GuruGranth Sahib圣典)
可能是因为没有集中活动的场所就容易导致宗教的离散,因此虽然锡克教不像基督教有教堂、佛教有寺庙、伊斯兰教有清真寺这些专门供奉祭拜神的庙宇,但是在锡克人的聚居地方一般会有谒[yè]师所(Sahib),可以理解为“锡克教的活动中心”。锡克教徒可以在此敬拜锡克教的圣典,也可以静思冥想;既可以在厨房参加义务劳动,也可以和穷人们坐在一起平等的享用免费的食物。
锡克教的谒师所是开放性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来此参观、劳动、学习、享用免费的食物。德里的Gurudwara Bangla Sahib是德里最大的谒师所,我常常自己或者带着朋友前去参观,乐此不疲,非常推荐路过德里的朋友不要错过这个经典的地方。
(谒师所给所有人提供免费食物,是穷苦人的福音)
锡克教反对印度的种姓制度,认为人人平等,禁止歧视妇女。这相比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显得更加开明与进步。
锡克教信徒一律在家修行,修行的方式也非常的简单,不像印度教那样有着繁琐复杂的宗教祭祀活动,因此信徒不管文化程度如何,都能领会教义,便于持之以恒的学习。
锡克教有着非常明显的世俗化特征,要求信徒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信徒要自食其力,不给社会增加负担,还要积极的服务社会,为他人服务。因此,锡克教没有不劳而获的神职人员,杜绝了神职人员的骄奢腐败造成宗教信仰的危机;同时,锡克教也没有乞丐,这在乞丐遍地的印度的确也是非常让人钦佩之处。我在印度的很多业务伙伴和供应商也都是锡克教徒,他们也总是积极帮助他们的锡克教同胞发展业务,内部非常团结,而且他们的工作都非常认真负责,因此我也乐于将更多的业务交给锡克人,这样大家都容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锡克教徒没有当乞丐的,而且锡克教徒相对来说也比较富裕。
序篇 揭开印度神秘的面纱
历史 真实的印度独立历程
历史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爱恨情仇
社会 人性的枷锁——种姓制度
西游 孙悟空是印度的猴子吗?
西游 猪八戒可能真的源自印度
西游 沙和尚的印度渊源